首页  >>  高教研究  >>  院校研究  >>  外语院校发展参考(2019年第1期)

外语院校发展参考(2019年第1期)

外语院校发展参考

The Developmental Reference for Universities of the Foreign Languages

2019年4月22日 第1期(总第25期)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专刊

 

 

“三全育人”专题

要目

★ “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 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

★浙江大学出新招实招硬招着力构建“三全育人”长效机制

★上海市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探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实现难题与实践路径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新途径探究

目录  

政策文本摘要解读

1.“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1

2.对高校“三全育人”的若干思考4

3.“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机制的实践探索7

★ 专家谈

4.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10

5.促进全要素融合汇通探索“三全育人”新机制12

6.“三全育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13

★ 各高校“三全育人”实施方案

7.统筹推进“八大育人工程”,着力增强“三全”育人新成效17

8.浙江大学出新招实招硬招着力构建“三全育人”长效机制18

9.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21

★ 实施“三全育人”的区域动态

10.上海市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探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5

11.天津:构建高校“三全育人”新格局26

12.福建创新高校思政工作,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30

★实施“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

13.对高校“三全育人”的若干思考32

14.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实现难题与实践路径35

15.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学风建设研究41

“三全育人”的新视点

16.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45

17.“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新途径探究49

18.“三全育人共同体”:教育理念与教育策略52

               

“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吴海燕张耀东白向玮

十九大召开以来, 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文化战略强国的关键时期,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影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新时期社会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及被重视程度, 但与此同时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例如网络文化、西方敌对势力等。因此现阶段如何提高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促进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与全面发展成为重点内容。

一、“三全育人”的概念界定

(一) 基本含义

“三全育人”是一种教育的思想及原则, 与此同时也是一种具有全面性及系统性的育人指导理念。“三全育人”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首先, 全员育人是基于育人主体的维度进行分析, 重点强调教育工作者具有育人意识及育人责任感, 因此应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自身育人的职能, 通过相互配合及交叉合作的方式, 形成强有力的育人合力资源, 构建出高校中完整、全面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其次, 全程育人主要基于教育时间维度进行分析, 主要强调教育育人工作应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及成长过程中, 并且教育内容及教育计划的制定应针对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及规律进行完善, 确保教学的内容及方式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 全方位育人主要是指高校教学的空间维度分析, 全方位教育重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要求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应结合实际, 实现显性教育及隐形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二) 主要特征

“三全育人”的主要特征可从三方面的构成要素分析, 即人员要素、时间要素及空间要素。首先, 人员要素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应坚持全员参与, 全体成员在教学过程中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育人的作用。教育工作中的全员主要包含全体教职员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 不仅是知识传递的主要途径, 同时也为学生思想政治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其次, 时间要素是指教育工作应贯穿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教育育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应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 并非单纯为了应对检查、完成任务而开展教学活动。最后, 教育育人的空间要素是指全方位的实施育人理念,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 与此同时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全面健康的成长及发展。

(三) 重要价值

“三全育人”的提出及实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及社会意义。首先, 现阶段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其中包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教育方式较为单一、情感教育环节较为薄弱等, 因此“三全育人”的提出能够有效解决现阶段思政教育的不足及教育困境。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网络平台的丰富性、开放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学阶段的学习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重要时期, 因此新时期社会背景下, 高等院校应重视对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 “三全育人”的实施是满足我党及政府对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途径,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 党和政府更加注重对于学生思想政治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特殊的群体, 是社会主义发展事业的接班人, 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 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能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完善建设, 并改进思政教育的基本指导原则。

二、“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 尊重教育育人规律, 实现全程育人

现阶段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者一些错误的认识及观点, 多数专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完成, 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育人工作也随即完成, 还有的专业课教师认为教学活动主要的宗旨为传授专业知识, 对于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与专业课程无关, 存在着重视教学忽视育人、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现象。十九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强调: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 担负着社会主义发展事业的建设及培养接班人的重任, 因此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定正确的方向, 选择正确的路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三全育人”的基本原则, 应坚持在课堂理论教学加强, 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及针对性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及发展需求。例如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中, 建立了“明德精训”的校训, 并构建出了“两拓”的教学模式,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 结合专业课堂、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等,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坚持教育育人的主要规律, 实现教育全程育人的目标。

(二) 尊重学生成长规律, 实现全员育人

“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 应尊重学生成长规律, 实现全员育人的教育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基于本质分析学生做人的工作,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围绕着学生开展, 并坚持关照学生及服务学生的基本理念,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政治素养、文学素养、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能力。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需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及落脚点, 脱离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失去价值。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及实效性,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及学习需求, 深入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兴趣爱好, 并将教育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成长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 江西省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验较为成功, 江西省职业技术学院注重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话语及活动方式, 坚持以生为本、教育优先的教育理念, 切实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及生活问题, 通过增强学生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的能力, 实现人才教育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 尊重思政教育规律, 实现全方位育人

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指出高等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 需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工作理念, 牢牢抓住时代发展的趋势及时代精神,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 并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化发展, 需要注重对于学生的了解及帮助, 紧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趋势,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例如黑龙江省外国语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较为重视“四化”, 即特色化、系统化、典型化及时代化。首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特色化, 能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深度。其次, 教育活动典型化, 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广度的路径。第三, 坚持时代化的教学方式,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能够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三全育人”的保障机制

(一) 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机制

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 物质、能量及信息是支撑现代社会文明的三大支柱, “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中, 信息化的管理机制是保证其有效性及时效性的重点, 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有序进展的重要手段。首先, 教育信息的搜集及信息的检测是高校信息管理机制有序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及前提, 教育信息搜集的准确性及全面性将直接影响着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及学生问题的解决。其次, 信息的分析与诊断是信息化管理机制中的关键内容, “三全育人”的保障工作中, 应针对网络中存在的真假信息、优劣信息进行筛选及诊断, 通过信息的筛选及诊断, 把握教育工作的重点并进行科学预测, 实现防患于未然。

(二) 完善“三全育人”机制

“三全育人”的保障途径中, 针对“三全育人”的各个环节进行完善为重点内容。首先, 应建立其“三全育人”资源整合制度, 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 教育资源较为丰富, 因此教育工作者及学习者应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挖掘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最大化。其次, “三全育人”的教育队伍整合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实际教育环节中, 需要教育工作者完成教学任务, 师资队伍作为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的人力, 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及教育效益的最大化。最后, 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整合。确保“三全育人”能够有效地完成, 需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有效性。“三全育人”教育模式主要以教育育人为核心, 以形成教育合理为基本目标, 教育渠道的优化即为课堂教学优化, 高校应将教育渠道的整合纳入教育规章制度之中, 通过多渠道的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结语

新时期社会背景下, 随着社会经济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 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对于人才的素质及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三全育人”理念在教育事业的开展实施中, 应坚持尊重教育育人规律, 实现全程育人, 重视学生成长规律, 实现全员育人, 并尊重思政教育规律, 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通过教学质量的提升,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对高校“三全育人”的若干思考

张文风

教育部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主要措施就是要推动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着力建设一批“三全育人”示范区和示范校。目前, 高校“三全育人”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单列“育人”指标完成全体教职员工年度考核。“三全育人”主要指标包括教书育人、担任班主任或学业导师、参与学生工作、服务创新创业、促进就业等, 主要考核教职员工对照岗位完成本职工作的程度, 是否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是否在学生党建、社会实践、技能竞赛、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社团活动、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推荐就业等方面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一、高校“三全育人”的背景

1.“三全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有效保障。

客观而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 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生活复杂化的趋向日益明显, 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传统专任教师管“授课”、辅导员班主任等管“生活”的学生工作模式因责任不明确已难以有效兼顾全体学生。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够开拓学生的理论视野和阅历, 提升专业技能, 却常常缺乏师生之间真挚的交流, 难以撼动学生的心灵;班主任班级工作目标明确, 却常常因为责任意识淡漠导致工作效果“参差不齐”;辅导员责任重大, 却常常因为配置不足、工作繁琐而对部分学生“选择性忽视”。探索高校“三全育人”模式, 让教师围绕学生充分发挥“授业—传道—解惑”的三维功能, 力求学生工作“无盲区”,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终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

2. 整合教师资源, 发挥教育合力。

一方面, 改变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专业教学、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的窘况。通过构建高校“三全育人”模式合理配置管理干部队伍、学工队伍、教科研队伍和工勤队伍, 既能够加深教师之间的了解与沟通, 还能够切实发挥教育合力。“三全育人”不仅适用于学生工作, 还能够和专业学习、顶岗实习、专业实训、创新创业、学生就业等工作相互融通, 切实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另一方面, “三全育人”是解决高校“师生比”失调的有效方法。目前, 高校“师生比”大都是一个教师对应二三十个学生甚至更多, 很多学生在大学生涯甚至和老师都难有一个有效的交流。倡导“三全育人”, 其目标指向是育人为本, 充分调动学校能够调动的一切教育教学资源。同一学生在大学生涯全程可以接受到多位老师的“学业引导”, 通过对学生“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 能最大限度实现学生“技”“德”双赢。

3.“三全育人”是提升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探索。

从高校发展的角度而言, “三全育人”注重整体功能, 强调各个部门和岗位协同育人, 要求部门之间去“形式主义”, 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黏合剂”和“催化剂”;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而言, 通过“三全育人”激发教师的责任意识, 改变了以往任课教师只“教”不“导”的状况, 倒逼教师通过更多的学生工作激发自身潜力和提升综合职业素养;从学生成才的角度而言, 实施“三全育人”让学生更加了解和信任教师, 在学习和生活期间遭遇的种种“窘况”和“困境”全程有多位通过学校制度明确的“导师”, 不仅从学业上获得进步, 更是在人格上受到影响, 能够在教师“引导”的关爱中充分成长成才。

二、高校“三全育人”存在的问题

1. 要求全体教师“一刀切”式参与“三全育人”

部分教师认为, 相对于高校行政权力和经济绩效而言, 专任教师可以相对自主灵活地安排自己的非教学时间, 且育人在单位时间内连续、高效和系统化。“三全育人”忽视了专任教师看不见的工作,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三全育人”进一步挤压了专任教师的“非教学时间”, 将系统化的授课时间对接琐碎的育人工作, 将专任教师进一步“禁锢”在校园里。而管理干部队伍、学工队伍以及工勤队伍则不同, 大部分岗位工作职责相对繁琐细化, 某种程度上和“三全育人”工作“同质化”, 且要执行严格的坐班制, “三全育人”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 “三全育人”对于专任教师的苛刻程度远甚于其他教师队伍。

2.“三全育人”更多属于行政管理队伍尤其是学生工作队伍的职责范畴, 要求专任教师“三全育人”的实质是“管理凌驾于教学”。

部分教师认为, 学校强调“三全育人”就是为管理干部队伍制造更多的“下属”, 让管理干部队伍可以掌握更多的可以调动的资源, 实质是加强“管理权力”, 弱化“教学科研”权力。持此种观点的教师认为, 推出“三全育人”后, 高校院系、学工和团委学生管理部门等掌握着大量的“育人”项目, 实质上是扩大了管理部门的“行政资源”, 是“管理权力”给“教学科研”队伍戴上了“紧箍咒”。此种观点认为, 比倡导“三全育人”更重要的, 是改革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包括学工干部队伍的效率, 充分挖掘其潜能, 而不是将专任教师队伍强行纳入学生工作的范畴。

3. 高校“三全育人”考核指标的推出容易导致教师的“功利性”。

持此种观点的教师认为, “三全育人”工作的指标不均衡、任务难以科学量化, 完成“三全育人”工作的指标容易采用“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消极应付措施。例如, 以是否担任“班主任”和“学业导师”这两个指标来衡量, 完成“三全育人”指标的任务的难易程度一目了然。担任“班主任”和“学业导师”的教师不但轻松完成各项指标还可以有一定的班主任补贴和学业导师补助;而没有担任“班主任”和“学业导师”的教师由于没有直接的、方便调动的学生对象难以实施看似较为简单的各项“育人”指标, 各项指标完成费时费力且基本无经济补助, 最终可能沦落为单纯为了完成“育人”指标而“三全育人”。

三、加强“三全育人”的途径

1. 澄清观念, 统一认识, “三全育人”和教书、管理和服务职能是通融而非对立的。

高等教育属于“良心”工程, 不论是专任教师队伍, 还是管理队伍、学工队伍和工勤队伍, 其工作职责和“三全育人”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 二者并无实质的冲突。部分教师之所以对“三全育人”模式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主要是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 “零和博弈”的思维使然。如何看待“三全育人”?第一, “育人”指标并不是“难以逾越”的, 门槛不高, 可行可做。虽然教师因为个体的差异完成难度有所不同, 但大部分教师有一定选择的空间, 而且只要付出是可以完成的;第二, “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播的工程师。第三, “三全育人”是压力更是动力。育人虽繁琐, 但为不同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深化了教师的认识和“实践”经验, 管理、学生工作和教书更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第四, “三全育人”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发展, 甚至和学校的命运密切相连。在生源减少的背景下, 大部分高校生存的根源当然是“内涵发展”, 是不断提升育人质量, 育人质量是学生代代传称的“口碑”。综上所述, “三全育人”并不是针对教师戴上“紧箍咒”, 而是寄希望教师都能动起来, 不要把育人工作全盘托付给少数“精英”, 而是“群策群力”,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 共谋学校的发展和育人质量的提升。

2. 重新构建对高校教师队伍的评价体系。

在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下, 对专任教师队伍的评价太过于强调教学和科研, “育人”指标过少, 权重过轻。以专任教师的职称晋升为例, 主要指标是论文著作、科研课题、专利以及教学质量, “育人”指标几近于无。虽然强调要担任班主任, 但对班主任工作的衡量指标却是缺失的, 经常造成学生大学毕业了还未能和班主任进行过有效的交流的现象。目前的教师评价体系, 逼迫专任教师奔波于完成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 忽视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道德教育等的指引, 而将“育人”工作归结于学生工作处、专兼职辅导员、“思政课”任课教师, 必然导致知识教育与“育人”的“两张皮”。而对于大部分管理干部队伍、学生工作队伍和工勤人员而言, 工作绩效的评估和育人也无密切关系, 主要取决于上级领导关注和同事的认可。某种意义上讲, 离学生最近的一个群体, 实际上工作本身和学生的交流反而不多。因此, 重新构建对高校教师队伍的评价体系, 适当丰富“育人”指标, 是激活“三全育人”的主要措施之一。

3.“三全育人”指标的设计应“因人而异”, 发挥不同教师队伍的“主业”优势。

就专任教师而言, 可以发挥“学业引导”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学业的过程中, 解决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某些问题。例如, 可以在学生自习时教师适当“留堂”担任辅导老师, 还可以适当开设一些讲座来提升学生的视野和阅历, 以“过来人”的身份帮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即帮助学生明确“专业怎么学”;就管理队伍尤其是学工队伍而言, 主要是尽力解决学生生活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 解决学生生活当中遇到的困惑, 包括人际交往和某些心理问题, 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和美丽的心灵, 即帮助学生明确“大学怎么过”;而对工勤队伍而言, 主要是用“服务”育人, 通过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提升学校的软硬件, 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更为舒适的环境。鉴于此, “三全育人”指标的设计要发挥不同教师队伍的“特长”, 才能真正赢得教师的热烈“回应”, 也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此外, 制订适当的“奖惩”制度、加大对不同教师队伍“育人”措施的培训、打造“三全育人”团队品牌、提升管理干部队伍和学工队伍工作效率等, 都是加强“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机制的实践探索

苗青

这些年,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大学生的人数急剧增加, 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条件、管理机制等面临诸多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无法顺利落实。2017年11月3日, 教育部印发通知, 指出要切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转化为推动各项工作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 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我们需要在“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的“三全育人”工作中形成长效机制, 全面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与时代意义

(一) 何为“三全育人”

广义上讲, “三全育人”指的是一种教育理念, 它不仅仅局限于德育这个范畴, 而是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立体、全方位教育, 属于一种理念指导。

全员育人从广义上指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共同构建育人机制, 从狭义上则指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 (不但包括思政课教师、学工干部、共青团干部等, 还包括党政领导、专业教师、后勤管理等人员) , 共同参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全程育人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 时间上包括课上、课下、工作日、假期等, 空间上包括教室、自习室、实验室、实习单位等。在整个过程中, 学校根据时间和空间的改变, 根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和学生发展的自身要求有步骤地开展育人工作。

全方位育人指通过充分地利用、系统地设计多种载体开展育人工作, 将育人工作渗透在学生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诚信教育、学风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等方面, 将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相结合, 有针对性地把德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环节。全方位育人有助于加强德育内容的多样性,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 “三全育人”理念的时代意义

第一, 建立“三全育人”德育机制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担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与使命, 近年, 很多高校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但对以学生为中心的“三全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重知识讲授忽略人格塑造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全育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第二, 建立“三全育人”德育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政策调整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 国家提出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 “三全育人”机制适应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 有助于各高校加快转型治理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三, 建立“三全育人”德育机制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新的时代特点与性格特征, 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从书本、课堂拓展到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 教师的权威面临挑战, 学校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场所。社会的多元化给学生带来了深刻影响, 部分学生自理能力比较差、自控能力差、心理素质不高, 极易产生思想和心理问题。

第四, 建立“三全育人”德育机制是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 我国高校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 越来越关注质量提高和内涵建设。育人是大学的核心,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动员和整合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等各个方面的力量, 形成德育合力。

二、全员育人:完善两项制度, 形成德育合力

(一) 鼓励全员担任兼职班主任

在高校里, 每一个岗位的员工都是教育者, 无论行政管理人员还是后勤服务人员, 都需要参与到育人工作中。除了辅导员, 学校要鼓励全体教职工担任本科班级的兼职班主任, 将班主任工作与自身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兼职班主任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参与学生活动、关注学生成长,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在全员育人中发挥德育教育和思政管理教育的作用。

(二) 多部门齐抓共管

学校要积极探索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各部门协作和齐抓共管工作新机制, 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以教学单位为主体, 行政部门分工负责, 党、政、教、团、学各尽其职, 全员覆盖。

三、全程育人:“三位一体”贯穿德育全过程

(一)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在高校传播与贯彻的重要方式, 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需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 在教学中将课堂讲授与课下实践相结合, 突出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 达到良好的效果。全过程育人需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大学生学习的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实现道德情操的升华和人文指导的内化。

(二) 注重通识课程教育,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开设通识课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心灵, 发现人生意义, 指导学生完善个性, 发挥潜力,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从通识课的视角来看教育的本质, 我们可以认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以人为主体的, 帮助人建立与人文、自然之间的互动, 完成自我解放的过程。

(三)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育工作者可举办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通过座谈、主题演讲活动、知识讲座、图片展览、视频播放等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学生课外活动中落实1至2个学分, 具体规定评价标准,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的思政理论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教育。

四、全方位育人:构建“三个平台”和“五进工程”

(一) “三个平台”打造“大德育”立体空间

制度育人:制度建设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保障系统和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制度可以对大学生的日常交往进行规范和定型, 管束、调节、统一他们的行为。

环境育人: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价值的核心, 大学里除建筑物等物质文化之外, 还需要精神文化环境, 校园环境建设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围绕“三全育人”积极营造校园文化环境。

实践育人: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德育工作遵循的原则之一, 社会实践可以将大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生活结合, 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 熟悉生活。高校需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实践探索, 推进道德实践制度化、常规化。

(二) “五进工程”拓展“大德育”实现途径

在系统进教材方面, 学校可以在既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学校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编写一套具有自己学校特点的德育教材, 结合十九大精神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注重教材的时代性、理论性、科学性。

在生动进课堂方面, 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多采用问题导向、专题讨论、案例理解、学生演讲等形式, 寓情于理, 用更贴近生活的形式指点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实问题。

在深入进宿舍方面, 党政宣传内容、课堂讲授内容、课堂阅读与讨论等需要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 学校需要鼓励一线专职教师、行政工作人员等进宿舍, 广泛开展宿舍巡视与教育活动。

在全面进社团方面, 学校要鼓励学生组织创办集多样性、知识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社团, 让学生既增长知识, 又陶冶情操, 既锻炼自己, 又接受教育。

在多元进网络方面, 学校可以通过公众号、微信、微博等拉近师生距离, 让学生与学校形成多层面、平等性的对话与交流, 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 也要广泛收集网络舆情, 让思想引导与教育处处渗透。

综上所述,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机制的实践有助于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方面的作用, 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工作的开展中, 我们还需要不断深入探索实施方式、方法, 在实践中总结完善。

           

坚持立德树人 实现“三全育人”

熊晓梅

东北大学党委书记

1、“三全育人”的出发点是培养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并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学生要价值观端正、知识丰富、能力全面。价值观端正,强调学生要用好知识。高校要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有效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人品,让他们用智慧和能力服务于国家、民族和人民,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知识丰富,强调学生要储备必要的知识。人总是用不同的方式把握世界,掌握的知识越多,越能把握世界的丰富性,因此,要不断提升知识传授的宽度和广度,让学生用哲学的、科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等等多种方式把握世界,不断提升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水平。能力全面,强调学生要会运用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做两脚书橱,而是要激活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思想智慧、外化为行动能力,具备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多年来,东北大学遵循“教育英才”的办学宗旨,大力实施“育心铸才”工程,努力让人才培养落地生根。“育心”着眼于“成人”教育,让广大青年学生以理想信念为根基,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铸才”着眼于“成才”教育,旨在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方式改革,创建多元、普惠、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环节,以能力培养为关键环节,以价值观塑造为根本环节,节节贯通、齐头并进的人才培养链条。

2、“三全育人”的中心在“育”

教育不是工业生产线,人才不是工业产品,不能走统一工艺、统一规格的批量生产道路。“育”是要树立培育“生长品”的生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陶行知先生认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高校要成为育人的沃土,为人才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高校要从“教”走向“育”,构建育人新模式,营造育人新生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一方面,要聚焦学生,科学把握大学生的特点,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深耕细作,摒弃“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实现“千姿百态”的教育效果。要将最优质的资源配置给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可选择的教育,让学生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功效。另一方面,要聚焦教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素质结构,坚持专业素养、职业素养、政治素养、人格素养一体化发展,让广大教师做到教学与科研兼顾、教书与育人兼顾、信道与传道兼顾、立己德与树人德兼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近年来,东北大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职工为主导,奋力写好新时代一流人才培养的“奋进之笔”。学校启动《东北大学本科卓越教育行动计划》,实施“丰学拓展计划”“本科教学基础工程”,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上升;全面构筑“问题导向、经典品读、学理优先、实践育人”的思政教学模式,构建“一五一十”思政文化育人一体化平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强磁场效应。学校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发展、青年教师选拔培养等体制机制,充分挖掘学术潜力、释放学术活力、增强学术动力;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理论教育、品牌活动、正向激励有机融合的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打造青年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青年教职工“四个一”等教育品牌,促进教职工综合素质与能力全面提升。

3、“三全育人”的重心在“全”

“全员育人”,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成为“育人者”,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履行育人之责、产生育人之效,实现育人无不尽责。“全程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实现育人无时不有。“全方位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实现育人无处不在。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一是在教育主体上从“单”转向“全”。育人工作是高校全体教职工与生俱来的“天职”“本职”,充分挖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干部等多个岗位的育人要素,将育人职能贯穿其工作始终,实现“教”与“育”、“管”与“育”、“服”与“育”的融合贯通。二是在育人过程上从“分”转向“合”。育人工作具有整体性,要从“条块分割”转向“协同配合”,将育人工作贯穿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阶段,覆盖到全校各班级,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以“六个下功夫”为着力点,即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进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协同联动,挖掘育人元素、建立责任清单、强化工作举措,共唱育人“合奏曲”;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与各学科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融合、交叉,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与党建工作充分结合,汇聚协同育人的智慧和力量。三是在育人空间上从“点”转向“体”。育人工作要实现由“点”到“线”、聚“面”成“体”,实现“面”“面”俱到、多“体”联动,推进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向各学科有机渗透,让思政课程和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建立网上网下正向互动的工作格局,促进网上网下两个教育场的衔接整合;大力推进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育人,提升丰富家庭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达到多方位合力育人的效果。

2018年,东北大学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首批试点高校。学校坚持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制定《东北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设实施方案》,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学院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育人体系。学校坚持“一体化构建”,将“三全育人”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一体化育人合力、一体化育人载体、一体化育人保障,构建起“三全育人”立体场域;坚持“两中心并重”,以师生为中心,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构筑了师生成长发展共同体;坚持“十体系联动”,构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的“十大育人体系”,实现了育人资源共享、育人力量汇聚。

促进全要素融合融通探索三全育人新机制

陶宏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在开展全省高校大宣讲大督查大调研的基础上,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紧扣育人的各关键要素,探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路径,创新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系统集成创新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机制,推动党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策部署在湖北落地生根见效。

“五个思政”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在工作目标上,聚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理念思路上,系统推动“三全育人”要求落地实践;在原则要求上,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日常、做到个人;在工作方法上,采取“融入、贯穿、围绕”教育模式;在落实机制上,实行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以及考核标准化。“五个思政”观照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客体、载体和整体,既是推动“三全育人”落地的“湖北篇”,也是攻坚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的“项目化”。学生思政,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塑造;教师思政,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课程思政,重点是协同育人,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学科思政,龙头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同时挖掘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育人资源;环境思政,载体是校园文化,着力营造正能量高昂的育人环境。

通过深化拓展“五个思政”,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点上深化、面上提质,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全景全貌。一是理论武装入脑人心,广大师生“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牢固树立;二是党的旗帜矗立飘扬,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三是思政工作春风化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素充分释放;四是意识形态立破并举,学校、院系、班级、师生等四级主体责任压紧压实;五是体制机制推陈出新,“一盘棋”“一张网”“一个声”的大思政、大党建格局逐步形成。

三全育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

武贵龙

北京科技大学党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 培养什么人, 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2016年12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以下简称“三全育人”) 的战略目标, 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 随着高校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 特别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力高地、人才高地, 亟须构建“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 这对培育当代优秀大学生, 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进“三全育人”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九个坚持”, 是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这一论断的鲜明特征, 就是强调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1.落实立德树人是实施“三全育人”工作的根本目的。“立德树人”中“德”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且还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中。“树人”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坚定的人生目标, 使之成为有责任感、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有分辨是非能力,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三全育人”突出德育“为首”“为先”“为本”的地位, “育人”的全过程都要落实到全员, 关注到全方位, 贯穿到全过程, 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性、科学性与全面性的内在统一和有机结合, 强调的是一个系统的概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就是要将其教育工作的主线和中心, 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 做到时间上无空档、空间上无死角、人员上无懈怠、内容上无遗漏。只有让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 教师围绕这个目标来教, 学生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才能聚焦凝力、取得实效, 为高校人才培养筑牢更高水平、更加科学的制度保障。

2.实施“三全育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实践路径。“三全育人”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 整合协同学校各项教育工作以及各项育人元素, 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调动一切育人因素, 发掘一切校内外资源, 为学生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育人时空, 形成素质修炼的“大熔炉”, 使在校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 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三全育人”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坚实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科学文化艺术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工作目标, 高度契合“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因此, “三全育人”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

学校实施“星火北科”树人计划, 探索“三全育人”实践路径

北京科技大学具有优良的办学传统, 较早曾提出将实践劳动作为重要育人环节, 较早开始实施“全员德育”工作, 较早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为“三全育人”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2018年10月, 教育部公布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名单, 北京科技大学入选十所试点高校之一。为凸显“立德树人”在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学校以“立德”为根基, 实施“星火北科”树人计划, 在认真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新时代环境发展和大学生自身特点, 不断探索创新高校“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

1.实施“科教协同树人计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培养人首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 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 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学生中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第一位。一是要进一步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不断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在思政课程建设方面, 要进一步加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推进中班上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慕课 (MOOCs) 教学、“立体式”实践教学等新兴教学形式, 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和育人效果。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 要通过发掘各学科、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积极推进以课程思政为重点的课堂教学内容改革, 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工程伦理教育等像“盐”一样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内容中, 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要不断推动教学和科研深度融合, 积极构筑教学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三位一体”的科教协同育人工作格局, 重点抓住科研评价这一指挥棒, 完善科研评价标准, 以科研奖励办法为抓手, 激励广大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学术报告等。同时, 进一步完善道德自律和法律规制互动的科研诚信体系, 让科研评价的“指挥棒”转向育人, 从根本上明确科研育人方向。

2.实施“以文化人树人计划”。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能为人们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以文化人, 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信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和校本文化的熏陶作用。长期以来, 学校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一是实施大学文化精品战略,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校本文化三个层面深入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精心打造以“礼敬中华·文溢满井”传统文化节、科技文化节、艺术文化节等为代表的精品文化项目和特色品牌活动;二是发挥校史育人作用, 打造以校史馆、宣传片、画册、纪事、校史剧“五个系列”的校史宣传展示工程, 强化校史、校训、校歌的育人功能, 增强学生归属感。此外, 学校还积极发挥网络文化育人作用, 推进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和新媒体传播工作室建设, 培育一批“网络名篇、名作、名栏”, 积极发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师生网络素养。

3.实施“实践立行树人计划”。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践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 勉励广大青年“既要向书本学习, 也要向实践学习”。实践立行育人, 一是要健全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 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与公益劳动、创新创业课等必修课程, 加大实践类课程比重, 丰富实践育人活动载体, 打造精品讲座平台, 优化实践育人竞赛体系, 实施实践专项活动, 建设创新创业校内平台。二是要推进校内校外协同育人, 加强校企联动、校地合作、校军合作, 建立一批校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国防教育等实践基地, 形成社会、基地与学校协同育人体系。三是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班团、学生社团等组织育人作用, 积极构建“B (标准) +T (特色) +X (先进) ”内容体系, 提高党支部建设的规范化水平, 促进班团一体化建设, 规范建设学生社团等学生自律组织, 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不断成长成才。

4.实施“管服结合树人计划”。育人是学校的根本工作任务。“教书育人”是育人的主线;“管理育人”是育人的中枢;“服务育人”是育人的责任。我们既要重视“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也要认识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亦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强化学生知识技能和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完善学校管理、服务各项规章制度, 梳理各管理、服务岗位的育人元素, 根据机构及岗位情况, 编制完善岗位说明书, 明确各岗位管理、服务育人的内容、程序和标准, 建立健全依法治校制度体系, 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内容可实践。二是要加强工作作风建设, 按照“建设一流机关、打造一流队伍、树立一流作风、争创一流服务”的“四个一流”标准, 选树先进典型, 发挥服务育人功能。三是要充分发挥后勤管理的服务育人和文化熏陶作用, 积极营造良好的饮食文化、宿舍文化、行为文化、劳动文化等,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 遵守公共道德,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学校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确保“三全育人”工作落实见效

1.政策制度保障。按照“三全育人”建设规划, 学校将不断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标准和指标体系;建立“三全育人”工作评价体系, 重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教师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类型岗位的育人工作标准和规范, 努力实现有效资源向育人环节聚集、政策导向向育人环节倾斜、教师精力向育人环节汇聚的生动局面。

2.思政队伍保障。学校将一手抓“外立面”加固工程, 选优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专职心理教师、党务工作人员等专门工作队伍;一手抓“内环境”精装修工程, 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实施“师德铸魂工程”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能力提升计划”, 切实提高教师立德树人能力。同时, 学校将不断完善教师担任学生班导师、辅导员、学生党支部理论学习导师、学业导师、创新创业导师、社会实践导师等制度, 并将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进一步扩展教师育人渠道, 发挥教师育人作用。

3.协同机制保障。根据目前学校思政工作“协同不到位”的实际问题, 学校将坚持问题导向, 实施“协同”攻坚行动, 积极打造“一组三类”的协同机制。“一组”, 即充分发挥学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 定期召开会议, 研判形势、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三类”, 即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辅结合”协同机制, 建立专业课教师、教辅人员、思政队伍、管理队伍、服务队伍、离退休教师队伍等不同队伍之间的“沟通会商”协同机制, 建立不同单位之间的“联席会议”协同机制, 切实发挥各方面合力, 真正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机制。

               

华中师范大学:统筹推进“八大育人工程”,着力增强“三全”育人新成效

  全国高校思政会召开后,华中师范大学党委迅速反应,积极行动,定方向、谋全局、抓关键,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统筹推进“八大育人工程”,大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强化“4C”协同,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学校党委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立校办学、育人育才全过程,着力构建“College(学院-学科-学生)、Classroom(课堂-教师-学生)、Community(育人共同体-集体成长-学生)、Culture(传统文化-国家认同-学生)”四线并行的“4C”协同育人体系。一是创新学院(College)主导发展模式。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思政工作力量下沉,充分发挥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创新学院主导学生工作模式和学科专业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学校“双一流”建设水平。二是夯实课堂(Classroom)教学主渠道。举办“重视教学·崇尚创新”教学节,大力推动课堂教学变革,充分挖掘凝炼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增强学生获得感。三是强化育人共同体(Community)建设。举办教师沙龙和辅导员工作坊,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教授午餐会等师生交流活动,逐步形成凝心聚力的教师育人共同体;扶持“未来教育家”协会、“心心火”义教之家等学生社团发展,推动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朋辈育人共同体。四是加强传统文化(Culture)教育。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建设网络思政空间,坚持把革命文化的突出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优势,系统组织开展“永远的恽代英”“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等系列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四个自信”。

  实施“八大工程”,推动“三全”育人改革创新。一是实施“教书育人工程”,发挥学校人文社会学科和教师教育学科优势,培育建设一批德育示范课程;实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升计划”,以“管、学、导、育”为主线,有效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实施“科研育人工程”,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单列“思想政治工作专项”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筹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重点打造《社会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报》等学术研究平台。三是实施“实践育人工程”,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分类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实施“实践育人融合计划”,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构建“校企、校地、校所”联动育人机制。四是实施“管理育人工程”,健全民主管理,推进依法治校,支持师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坚持思政工作与事务管理有机结合,着力解决重管理、轻教育的问题,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权益维护;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师生的工作机制。五是实施“服务育人工程”,启动“后勤育人计划”,以人本化服务为宗旨,以社会化合作为支撑,以绩效化考核为手段,全面提升服务育人水平。六是实施“文化育人工程”,积极营造博学、博爱、博雅“三博”校园文化,引导广大师生争做“博学笃志、博爱厚恩、博雅修身”之人。七是实施“组织育人工程”,积极打造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党员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落实“中层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班团”制度,推行“1+100”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专项行动。八是实施“网络育人工程”,建立“学校官方、二级单位、学生组织、班级、自媒体”五级“微”宣传体系,建设“桂子之光”理论学习网站、网上党校等网络教育平台。

  优化评价激励,提升“三全”育人工作导向。一是完善考核体系。把贯彻落实高校思政会精神纳入年度工作要点,作为单位目标考核、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完善学校党建和宣传思想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完善教师评聘考核机制。二是规范评价标准。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测评指标体系,坚持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分数评定与等级评定相结合,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评估。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三查四评五反馈”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三查”即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天、学期初和学期中开展教学检查与评估;“四评”即开展评教、评学、评考和评管等专项考评;“五反馈”即向学校领导、协同组织、学院、教师和学生反馈。完善科研评价标准,实施校院两级科研绩效评价和同行评议制度,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平台纳入分类定级评价体系。三是强化正面激励。开展“三育人”“十佳政工干部”“十大博雅学子”等先优选树活动,强化榜样示范激励。设立“明德教师奖”、辅导员班主任年度绩效奖、大学生创新创业奖等奖项,对先进个人进行专项奖励。开展“I创”大赛、新媒体年度评选、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活动,培育优秀网络文

上一条: 外语院校发展参考(2019年第3期)
下一条: 教育对外开放专题